韩国三级毛片_免费很黄很色裸乳在线观看_国产大片51精品免费观看_国产孕妇孕交一级毛片

圖片名稱

全面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2022-06-01

瀏覽量:


下文轉載自“求是網”,作者:陸 昊

 

2021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度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努力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深入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確把握保護與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持續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是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認識的重大飛躍,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闡明了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保護與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余村調研時就曾指出,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將這一理念作了進一步的深刻闡述: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不能因為經濟發展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動鋪攤子上項目、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念頭,甚至想方設法突破生態保護紅線。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充分闡明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闡明了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2005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欄目撰文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在同自然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進一步指出,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不斷觸及自然生態的邊界和底線。要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充分闡明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關系,揭示了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道理。

 

  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并一以貫之堅持,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保護與發展、人與自然關系的深邃思考,對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問題的高瞻遠矚和堅持真理的崇高精神境界。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既蘊含著發展理念的重大變革,又突出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底線要求。我們要不斷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這一深刻內涵,自覺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蘊含的重要思想觀點、重要思想方法和重大工作要求作為自然資源工作的根本遵循,堅定不移、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深刻感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我們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準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科學總結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寶貴經驗,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立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生態文明相關內容相繼寫入黨章、憲法。全黨全社會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尤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認識不斷深入,保護環境和綠色發展意識顯著增強。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有償使用、“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河湖長制、林長制、天然林草原濕地保護修復、生態保護補償、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等一系列法規制度。改革完善資源環境管理體制。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長江保護法、濕地保護法等多部法律法規。

 

  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力度大幅提升。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大力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地耗顯著下降。推進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設立國家公園。編制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持續開展國土綠化。加強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嚴格管控圍填海,加強海岸帶保護修復,實施“藍色海灣”整治、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強化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加強自然資源執法督察。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顯示,2009—2019年10年間,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湖泊等生態功能強的地類面積增加2.6億畝。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縮減。2020年,全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積量提高到175.6億立方米。一些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穩中有升。全國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由2012年的61.7%提高到2021年的84.9%,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較2015年上升6.3個百分點,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較2005年下降48.4%。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也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肯定。

 

  三、充分認識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生態環境質量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相比,同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

 

  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看。全球氣候變化正在導致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人類活動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顯示,2011年至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比工業革命時期(1850—1900年)上升了1.09℃,多數學者認為與累積人類活動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相關。美國科學院院刊指出,1979—2017年間,南極每10年平均年融化冰體分別約為400、500、1660、2520億噸。多項研究表明,如果對碳排放不加控制,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明顯上升。中國氣象局統計數據表明,2000—2019年登陸我國的(超)強臺風數量超過1980—1999年的2倍。

 

  從保護與發展關系的角度看。有的地方還不能很好處理當前與長遠、發展中取與舍的關系,規模擴張慣性依然存在。有的地方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盡合理,耕地開墾、國土綠化與自然地理格局不相適應。自然資源安全供給壓力與粗放利用并存,耕地保護的形勢依然嚴峻,節約集約用地還有較大提升潛力。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生態保護修復科學性系統性還有待提高。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

 

  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自然界的變化,特別是累積人類活動造成的惡劣變化,如果任其長期持續演化,必將給人類帶來災難。我們應該堅持有取舍、守底線,控制人類向自然無度索取的不合理欲望,守住人類活動的有形邊界和無形邊界,限制人類過度利用自然的不合理行為,包括某些在技術和工程上可行但違背倫理和自然的行為,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的破壞性影響,真正構建和諧共生的人與自然關系。

 

四、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提升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促進高質量發展

 

  自然資源部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部門。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開展一系列工作,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推動重大制度建設。貫徹黨中央頂層設計,牽頭起草并報請中央審定印發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自然保護地體系、所有權委托代理、建設用地二級市場、不動產登記、圍填海管控、生態保護修復等10多項事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制度。

 

  強化重大基礎性工作。探索構建全面反映地下資源、地表基質、地表覆蓋和管理要素四個層面信息的統一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統一自然資源領域用地用海等重要分類標準。完成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開展基礎測繪、海岸線修測、地質災害隱患、礦產、森林、紅樹林等專項調查。地質找礦取得新突破。

 

  穩妥推進重大改革。有序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受國務院委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情況。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完成5省“三區三線”劃定試點并向全國推開。對利益平衡、入市用途、市場調控、市場主體意愿、農民選擇權等問題深入調查研究,提出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建議。出臺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政策。合理增加住宅用地供應,優化競拍規則,向市場全面公開各類住宅用地存量信息和土地出讓過程中關聯地塊重要信息,維護市場公平。全面推行礦業權競爭性出讓,根據技術原理推動實現油氣探采一體化制度。結合機構改革職能并入,土地、規劃、測繪實行“多審合一、多證合一、多測合一”。

 

  整治突出問題,努力止住新問題,穩妥處理歷史遺留問題。針對“大棚房”、破壞生態環境建“私家莊園”、農村亂占耕地建房等問題穩妥推進清查整治,同時出臺政策規范設施農用地管理,保障農村村民合理宅基地用地需求。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嚴控新增圍填海,2018年7月實施有關規定以來,違法圍填海規模由以往一年幾百上千公頃下降到近3年累計十多公頃。同時,分類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建立建設用地增量安排與消化存量掛鉤機制,與地方政府共同努力,過去4年共消化2018年之前批而未供土地1372萬畝、閑置土地436萬畝。

 

  深入研究重大問題。把技術邏輯搞透,行政決策才會有科學的依據。比如,青藏高原冰川退縮、多年凍土面積減少、活動層厚度增加對地表徑流量和生態系統有哪些重大影響?三江源地區草原退化到底是過度放牧、禁牧,還是由于凍土層變化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干化導致的?有的地方出現的“小老楊”問題,到底是樹齡到期,還是在本應種草的地方種樹,由于蒸散耗水量增加長期積累導致地下水位下降而引發的?等等。相關問題有的已經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有的還在深入研究之中。

 

  我們深感當前的工作與黨和人民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多差距和不足,我們要堅持黨中央精神和國家立場,把握好國情變化特別是同一主題下的差別化國情,把握好技術邏輯與行政邏輯相統一,把握好工作的次序、節奏、分寸,在守住底線、節約集約、多目標平衡下促進高質量發展。

 

  堅守糧食與能源礦產資源安全底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提升全部耕地保護強度,帶位置下達耕地保護任務,確保“數、線、圖”一致。強化和完善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新建立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進出平衡”制度。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國內安全供應,實施新一輪戰略性礦產國內找礦行動,堅持并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內礦產勘查開發差別化政策,積極推進“凈礦”出讓,開展煤炭露天開采用地改革試點。

 

  持續深化國土空間治理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我們要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為目標,建立國家省市縣鄉五級上下貫通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堅持國土空間“唯一性”,在“一張圖”上協調解決各類專項規劃的空間需求和矛盾沖突。“三區三線”劃定為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奠定重要基礎,要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戰略引領和剛性約束作用,嚴守三條控制線。制定差別化的國土空間用途管控規則,改革重大項目用地審批制度。

 

  全面提升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住資源利用這個源頭,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當前土地資源利用矛盾已十分尖銳,未來10—15年將面臨更大挑戰,需要采取重大創新舉措大力度推進節約集約用地。要嚴控超大、特大城市以及收縮型城市新增建設用地,全面修訂各行各業用地標準,明顯提升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在各類建設項目生成階段或可行性研究階段明確開展節約集約用地專門評價,新上項目應努力達到國內同行業節約集約用地先進水平。完善土地復合利用政策,推進多層廠房建設,明顯提高園區建筑密度和容積率。充分發揮價格機制在土地要素配置中的作用,探索工業用地供應出讓方式轉變,完善盤活閑置和低效產業用地的市場機制。探索有效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路徑。全面提升礦產和海洋資源保護利用水平。

 

  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我們要統籌生態建設布局,逐步調整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水資源約束的土地利用方式。通盤安排未來生態退耕、國土綠化,帶位置下達綠化任務。持續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強化野生動植物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統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加強森林草原濕地保護修復,科學推進石漠化、荒漠化綜合治理,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治理。嚴格管控圍填海,對未開發的無居民海島戰略“留白”。健全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等監測預警體系,繼續實施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以鄉鎮為單元推進全域國土空間綜合整治。

 

  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要提升生態碳匯能力,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我們要努力減少對生態空間的占用及碳庫損失,科學安排植樹造林空間,合理開展森林經營和更新,發揮海洋“藍碳”潛力,不斷提升碳匯增量。積極探索巖溶作用固碳、基性—超基性巖礦化固碳、海洋漁業和微生物固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固碳增匯新路徑。

 

  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強化綠色發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當前生態保護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能只通過事后處罰來處理,還要從更深層次、以更科學的治理機制去解決。要不斷深化對黨中央頂層設計的認識和實踐探索,深入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全面落實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完善自然資源執法督察體制。進一步健全生態保護修復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機制,深入探索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健全基于自然資源調查的生態系統調查評價監測體系。積極參與、配合出臺有關法律法規。

 

暫無數據

暫無數據

圖片名稱

星火集團公眾號

Copyright @ 2018內蒙古星火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 蒙ICP備18003653號-1